欢迎大家关注简史笔记,非常感谢您的支持!诚挚邀请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您的每一条建议与肯定,都将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。
今天,我们要聊的是杨尚奎与水静夫妇的友情故事。两位性格温和、亲和力十足,在江西工作期间,结识了许多朋友,其中有一位特别的朋友——陈丕显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回忆起他们之间的点滴岁月……
朋友之间,总会留下许多珍贵的纪念,而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照片。水静家中有很多夫妻俩与朋友们的合影,但要说起那张最具历史感的老照片,那一定是杨尚奎和陈丕显的合影。这张照片记录了他们年轻时的模样,青春洋溢、潇洒俊朗。每当看见这张照片,总能让人回想起那些激情四溢的岁月。
这张照片背后,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。话说在1960年某一天,水静、杨尚奎和陈丕显恰巧在北京相遇,于是三人决定去中国军事博物馆走一圈,顺便闲聊一番。三人边聊边走,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。突然,杨尚奎停下了脚步,神情专注地盯着一处墙面,随即拿出了眼镜。水静见状,好奇心立刻被激起,便凑过去想看看丈夫到底在看什么。
展开剩余82%原来,杨尚奎正看着一张老照片。还没等水静开口询问,杨尚奎已经招呼身后的陈丕显:“阿丕,你快过来。” 阿丕,这个称呼,是杨尚奎和水静对陈丕显的亲切称呼。早在打游击的时候,杨尚奎就常常这么叫陈丕显,这个名字意味着两人深厚的友谊。
陈丕显闻言赶紧走了过来,看到杨尚奎凝视的照片后,他笑着说:“这张照片,是我和阿尚(杨尚奎)当年在池江照的。” 说到这里,陈丕显又补充道:“那时我还送给你们两张,记得吗?” 杨尚奎愣了一下,瞬间有些尴尬,原来当年陈丕显送给他的那张照片,他早就忘记放到哪儿去了。看到陈丕显将这张照片保存得如此完好,杨尚奎不禁感叹道:“阿丕,你真是细心,把这张照片保存得这么好,真是功劳不小!”
陈丕显听到夸奖,得意地转向水静笑道:“表嫂,看我被夸奖了吧!” 话音刚落,三人再次笑成一团,氛围轻松愉快。随后,他们继续参观博物馆,发现了更多属于他们的合影照片。讲解员向他们介绍,这些照片原本来自敌伪档案,曾经敌人手中掌握过,而这些人,正是当时游击队的成员。想到这一层,三人心中不禁一阵感慨,似乎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深沉的历史与情感。
这些照片对于他们来说,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。水静便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:能否将这些珍贵的照片冲印出来,送给他们几张?工作人员立刻答应了,经过放大处理,很快几张照片就送到了他们手中。
看到新洗出来的照片,水静忍不住询问杨尚奎:“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照的?我怎么没见过?” 杨尚奎思考了片刻,才回忆起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——1938年。那时,游击队下山,一部分队员按照组织安排加入了新四军,而杨尚奎和陈丕显分别,杨尚奎记得当时陈丕显带着部队赶赴前线,而他自己则留下来继续斗争,于是两人便合影留念。
水静不禁好奇地问:“那为什么你和阿丕只有单独的合影呢?” 杨尚奎笑了笑,表示当时和其他同志们合影过,但和阿丕关系特别深,才有了更多的合影。他又回忆起了和陈丕显在长征时期的点点滴滴。那时,陈丕显比他年轻,杨尚奎如同哥哥一般照顾他。无论有多少食物,都会先给陈丕显,冬天作战时,他们只有一床薄被子,便挤在一起度过漫长的寒夜。那段艰苦的岁月里,彼此间的友情早已超越了言语,深厚得无法用言辞来形容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丕显担任了上海市委书记,仍然时常邀请杨尚奎和水静去上海做客。一次,陈丕显带着他们乘坐小型指挥艇游览了吴淞口。水静和杨尚奎听着陈丕显讲述上海的历史,了解了许多曾经发生的战役,大家的情谊更加深厚。
不久后,杨尚奎和水静的女儿也来到了上海。得知父母去游览江水,孩子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,想要去体验一下。水静有些犹豫,怕再麻烦陈叔叔,但陈丕显一听,立刻表示一定带她去。于是,周末一到,陈丕显如约来到了他们家,带着一家三口去游览吴淞口。小女儿高兴得在船上跑来跑去,和陈叔叔嬉笑打闹,气氛温馨而愉快。
临别时,小女儿抱着陈丕显亲了一下他的脸颊,说:“谢谢陈叔叔!” 陈丕显笑得开心:“有你这一亲,下次你想要月亮,叔叔也给你摘下来!” 这话让大家都笑了出来,陈丕显的温暖和真诚,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这段深厚的友谊,正是在这些点点滴滴的互动中不断积淀和升华的。无论是在艰难岁月中的相互照顾,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关怀与笑谈,这份友情的真挚与深沉,始终没有改变。即便杨尚奎去世后,陈丕显依然时常关心水静,回江西视察工作时,总会特意去探望她。水静感动地表示,有这样的朋友,足矣!
友情,真的无价。它超越了时空与生命,长存于心。
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欢迎关注我,成为我的铁粉,让我们在评论区继续交流探讨,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与分享,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珍贵的友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