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年头,不管你有没有小孩,都会遇到这种事。
看着小孩在阳光下追逐跑,一派岁月静好;
突然小孩大喊“包的呀卧槽”,把你狠狠创到。
还真不是你遇到的小孩没人教,老师家长们一聊天,发现你的小孩我的小孩简直都一样;
都不像亲生的,像被“那咋了”养大的。
你说再不吃饭要凉了,他回你“那咋了”;
你说公共场所不要吵闹,他回你“那咋了”;
你说这样会影响别人,他依然“那~咋~了~”
展开剩余90%是不是拳头已经硬了?你先别硬。
现在小孩语言不仅匮乏,还很性化。
有老师被四年级小学生造谣“当2+1”。
有博主遇到没长到自己腰的小孩,指着自己说,就喜欢这样的“少妇”。
明明是新造的人,却装着恶俗的魂。
大家都忍不住感慨一句“小屁孩从哪学的”。
但咱其实都知道从哪学的。
互联网短视频正在批量生产烂梗小孩。
不光是家长,连一胎哥哥姐姐都说,听不懂家里小孩说话了。
张嘴闭嘴“大香蕉”“阿妈格拉斯”“耐克鲨”。
很多家长想要理解孩子,就去查这些梗的意思;
结果发现很多梗并没有意思,只是网上这样说了他们就原样学。
按理来说,他们正是立规矩规范行为的年纪,还有救;
但大人很难跟他们形成有效沟通,不管说什么,他们都会拿烂梗给你怼回去。
他们的自动回复还会更新迭代,上个月刚不再说“如何呢又能怎”,这个月又学会“受着吧”。
告诉他“我勒个豆”是很过时的烂梗,小孩马上回一句“我勒个骚刚”。
而且短视频内容都很片面,让孩子和老师家长对立起来。
给好一批中小学老师都搞崩溃了,批评两句孩子就给大人扣帽子。
“停停停!宝子你继续。”
“中式教育真窒息,我投诉你。”
“我迟早逃离原生家庭。”
说不过就猫叫,不是段子,是真的对着老师“喵”。
他们对烂梗的热情不止挂在嘴上。
作文字数不够,名人名言都不编了,直接烂梗来凑。
考试遇到不会的,烂梗一键作答。
最要命的是,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。
烂梗用得太多了,他们已经分不出这和正常说话有什么区别。
有人说不用担心,这些孩子以后考不上大学的,外卖总要有人送。
但网络烂梗面前,没有优绩主义;
孩子不分成绩好坏,都满嘴烂梗。
学校里不懂烂梗的学生,反而会被同学认为是“小唐人”(形容人是唐氏综合征患者,通常用来骂人),被霸凌被孤立。
现在网络烂梗有了低龄化趋势。
从初中到小学,从小学到幼儿园,甚至2岁就会,跟羊水连网线了一样。
人话刚会说两句,其中一句是“通通通通撒呼啦”,谁看了不头大。
咱怕小孩无意识学一些听不懂的话,更怕小孩有意识学能听懂的话。
知道有些梗是性器官的意思,他们也不会感到羞耻。
小男孩指着女性长辈说“大雷小雷”,小女孩嘴里挂着男性生殖器。
有些黄梗就算成年人都难以启齿,他们却可以到处说。
有些传统的家长觉得孩子欠收拾,打一顿不行打两顿。
可是给孩子打到发烧,病好了也还是会说,顶多不在家长面前说。
可取和不可取的教育方法都试了,无力的80后90后家长们,说出了自己曾经最不爱听的一句话“这一代小孩,是垮掉的一代”。
我们的10后真的没救了吗?
我们反感的不是10后,而是当烂梗到了孩子嘴里,我们才意识到语言环境已经丧失审美。
每一代都曾被上一代质疑,都曾将对新鲜事物的成瘾,怪罪在孩子身上。
从前是网游,再往前是武侠小说,现在成了短视频。
却很少反思,是谁为他们打造了这样的成长环境。
这一代小孩和我们确实不一样。
他们没有“课间十分钟”,作业写到半夜12点;
不要说交朋友,很多小孩连睡眠都不充足。
父母要被996压垮,没有精力陪伴自己的小孩,于是手机和ipad成了电子保姆。
网络世界很丰富,但那是对成年人来说。
对孩子来说,网络游戏有未成年防沉迷,宝宝巴士最多看到5岁;
而低门槛好理解的短视频,成了小孩为数不多的娱乐选择。
在同样的年纪里,我们那一代在看动画片和漫画。
友情、正义、互帮互助是儿童作品永恒的主题,都来自人类最朴素的价值观。
2016年新闻说引力波被首次探测到,我们会想起10年前《蓝猫淘气三千问》118集就提到过引力波。
35岁感觉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,会想起大耳朵图图说:“我不是什么都不会,我会…动耳神功~”
文艺作品也是影响一个人的关键,悄悄构建着我们的精神底色。
而今天的孩子呢?他们并非没有优质内容可选。
只是算法不断推送快节奏信息,社交时间被压缩到三句话就得和小朋友对上暗号;
那些需要耐心与思考的完整叙事,很难穿透限制,抵达他们的世界。
孩子从来都没变,依然释放他们的热情,依然在大街上乱叫。
只是嘴里喊的从绝招“庐山升龙霸”,变成了网络热梗“芭比Q了”。
我们的环境曾流行的侠义精神,变成短视频中的魔性桥段。
童真依然简单纯粹,是他们接触世界的渠道与内容变了。
如果只是感慨环境不如从前,不过是踩一捧一,为自己吃过好的沾沾自喜。
反思不是终点,而是改变的开始。
我们这一代留给他们的,除了网络热梗,还有不知疲倦解答疑问的ai;
还有便捷的交通,可以不止在书本文字中感受世界。
他们的童年相较于我们的童年上限更高,下限也更低。
认识世界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事情,如何引导他们从中生长出分辨的智慧,才是成年人的责任。
带过孩子的都知道,引导孩子,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。
就算没收手机,孩子也会被同学感染。
甚至有家长希望让短视频和色情影片一个待遇,一封了之。
我们如此焦虑,也是因为我们比过去更重视教育。
可是,蒙着眼睛也会从指缝里偷看。
与其恐惧烂梗的冲击,不如带他们看见更广阔的真实世界。
去奔跑、去阅读、去发问、去失败。
当他们见过足够多的“面”,自会生长出分辨的智慧。
作者 / 脏脑丸
编辑 / 奇 妙
设计 / Jane
注:图片来自于网络
后台回复“加群”,进入读者粉丝群
粗粮细糠
咱都尝尝
↓↓📖↓↓
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