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一)开个笑话
2018年,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拍着桌子喊:“贸易战简单,我们必胜!”
2025年,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,却悄悄把演讲稿里原本的“脱钩(decouple)”换成了“去风险(de-risk)”,再换成“多元化(diversify)”,最后索性删了。
记者问:“那还脱吗?”
美方发言人回答:“我们从未说要脱钩,一直主张——负责任的竞争。”
记者们差点笑场:“大哥,当年可是你们自己把‘脱钩’写进G7公报的,现在翻脸比翻书还快,怕是舌头都打结了?”
(二)曾经的“必胜”,现在变成了消音器?
当年美国的贸易战有多强硬?
国会山上,PPT第一页:关税大棒,让中国出口归零!
展开剩余85%第二页:科技封锁,让华为变“化石”!
第三页:金融制裁,把人民币打回“纸钞”!
六年过去了,结果怎样?
2024年,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突破43万亿元人民币,再创新高;
华为的Mate60突然开售,5G芯片完全自制,白宫的技术人员连夜拆机,最后集体默默无言;
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从2%猛增到28%,甚至连法国的LNG(液化天然气)都开始用人民币计价。
这些曾经喊着“必胜!必胜!必胜!”的政客,如今面对镜头,只会重复一句话:“We seek competition, not conflict.”(我们寻求竞争,但不寻求冲突)
翻译成普通话就是:“哥,咱们能不能不打自己脸了?”
(三)“脱钩”?欧盟先给中国递梯子
最搞笑的还得是欧洲。
2021年,欧洲议会冻结了《中欧投资协定》,高呼着:“价值观高于生意!”
结果,2024年,德国总理带着一大堆内阁成员飞到北京,三分钟就签下了数百亿的氢能合作大单;
法国财长在北京喝了一碗豆汁,喝完直接表态:“欧洲绝不与中国脱钩!”
意大利总理更直接:“谁再提‘脱钩’,我就拿200家皮革厂的订单赔偿。”
老高总结:所谓的“价值观”,其实就是“价格到位,观念自动消失”;价不到,价值观也没了。
(四)俄乌战争四年,谁赚了?
大家总说:“俄罗斯打得越狠,钱赚得越多?”
纯粹扯淡!
莫斯科交易所的美元对卢布汇率腰斩,财政赤字创下1999年以来的新高,富豪们的游艇被扣,剩下的只有模型。
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是华盛顿的那些军火商:
雷神、洛克希德、诺斯罗普,2022到2024年的订单暴增,CEO们年终奖直接可以买岛!
欧洲呢?
能源价格飙升三倍,制造业逃离德国和法国,纷纷迁往美国得克萨斯;
美国的LNG船,一船就赚2亿美元,运费比天然气还贵。
简单来说:
乌克兰在流血,俄罗斯在掉肉,欧洲在放血,而美国的血库却在加血。
“民主武器”的真正操作:让盟友先失血,再卖创可贴,还得感谢你。
(五)中国为什么不怕?
有些人担心:“全世界都在围堵中国,咱能扛得住吗?”
老高给你三句话:
1. 市场大就是任性
14亿人一年消费58万亿元,相当于给自己再造一个韩国做内需后盾;
2. 产业门类全就是底气
联合国500个工业小类,中国几乎全覆盖,从纽扣到飞船,一条龙服务。想卡脖子?得先把自己卡死;
3. 工程师多就是生产力
每年460万理工科毕业生,比欧美和日本加起来还多,工资只是硅谷的三分之一,竞争激烈得让人都害怕。
有了这三宝,美国想靠关税锁死中国?
醒醒吧,先看看你家的货架:没有中国商品可不行。
(六)世界走向“灰色混战区”
不要再幻想“新冷战”2.0了,那只是华盛顿PPT里的老梦想。
真实的世界是“嵌套式”关系:
沙特用人民币买中国的无人机,接着又续签美军安保协议;
印度一边和日本搞“印太供应链”,一边悄悄进口大量中国零部件,贴上“Made in India”标签飞往纽约;
墨西哥超越中国,成了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,但上游60%的零部件还是中国货。
老高总结:这就是“俄罗斯套娃式全球化”,拔一根线头,结果发现把自己也缝进去了。
想玩“你死我活”?先学会分身术。
(七)当“必胜”成了皇帝的新衣
贸易战已经进入第六年,华盛顿终于明白:
- 关税不是魔法棒,而是回旋镖;
- 科技封锁不是铁幕,而是筛子;
- 金融制裁不是核弹,而是催熟剂——它催熟了中国的国产芯片、国产大飞机、国产操作系统,还意外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。
于是,曾经喊“必胜!”的那些人,如今开始集体装失忆:“
- 我们从没说要脱钩;
- 我们从没说要遏制中国;
- 我们一直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。”
老高总结:“忽悠,继续忽悠!”
不过,世界早就不是那个听你忽悠就会畏惧的小弟了。
美国啊,下次再想喊“必胜”,记得先摸摸口袋:
35万亿美元国债,债务继续膨胀,关键是利息的滚动速度。
工业空心化,连航母的铆钉都得进口。
国内政治极化,两党唯一共识就是互相骂。
就这水平,想复制1991年“完胜”的辉煌?
醒醒吧,天亮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