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的新关税令一落地,印度出口商脸都绿了。纺织、宝石、珠宝这些老牌拳头产业,随时可能蒸发掉数千万个饭碗。偏偏美方的理由,还让人哭笑不得,因为印度买了俄罗斯的石油。
这顶帽子,不是别人扣的,是美国前白宫贸易顾问彼得·纳瓦罗。他在彭博电视台上煞有介事地说,俄乌冲突是“莫迪的战争”。听上去像找到真凶的正义之词,实际上是政治甩锅的教科书。
要知道,这位纳瓦罗的成名绝技,就是对华强硬。2018年,他推动对中国搞经济战,从供应链“脱钩”到芯片封锁,招招狠辣。可结局呢?中国没垮,美国自己的供应链倒乱了,通胀飙上去了。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,最后美国还得放低姿态修复关系。
这种失败,不仅砸了他的招牌,还逼得他换目标。如果继续攻击中国,只会让人想起当年的溃败。于是,他盯上了一个新对象,低成本、高回报的印度。
印度身上确实有能被利用的点。自2022年以来,它成了俄罗斯打折原油的最大买家之一。低价买回来,加工成成品油,再卖到欧洲。光是节省的成本就有170亿美元,赚得实实在在。纳瓦罗就抓住这一点,说印度给俄罗斯战争机器输血,延长了冲突,美国纳税人得为此埋单。
更妙的是,这个说法可以无缝嫁接到美国国内另一个敏感话题,援助乌克兰的成本和本土通胀。民众的不满,本来该冲着白宫去,现在转成了对印度的怒火。政治操作,堪称熟练。
不过,印度买俄油这事,可不是偷摸干的。美国自己主导的G7价格上限,就是为了让俄油继续进入市场、防止油价飙升,同时压缩莫斯科的利润空间。印度完全是按照美国制定的规则买的,还被美国官员当作机制成功的案例来夸奖过。
这就像老师定了考试规则,还表扬你考得好,转头却说你作弊。连印度外长苏杰生都忍不住反击,说印度的能源政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,美欧自己不是也在买印度加工的、原料来自俄罗斯的成品油吗?
美方嘴上喊“伙伴”,手里却抡起大棒。特朗普签了行政令,从8月27日零时起,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惩罚性关税,总额高达50%。看似为了惩罚所谓的“行为”,实则掺了不少别的目的。
第一,把国内不满转移出去,塑造外部敌人。第二,警告所有国家:合作归合作,美国照样说砍就砍。第三,对俄罗斯释放信号,让它看清帮它的经济伙伴会付出代价。
50%关税的打击力不是说说。印度对美出口一年少上370亿美元的可能性是真切存在的。受影响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工人的生计。一旦订单没了,不是换个客户那么简单,供应链会被竞争对手迅速接盘,可能再也拿不回来。
这种打法,不是为了收一笔税,而是“废掉你的腿”。让你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直接失速。
面对压力,印度没软。公开说能源安全是核心利益,不会向外部压力屈服。行动上倒是悄悄做了调整,俄罗斯石油日均进口量从200万桶降到100万桶,积极和中东等地扩展新的能源合作。
这就是所谓的“骑墙”外交,能显得不跟美国撕破脸,又不失去自身的战略回旋。在纳瓦罗想象中的故事里,印度应该被打疼乖乖回到队伍里,现实是它反而可能被推向另一边阵营。
纳瓦罗的剧本漏洞还不止这些。印度买俄油不是偷摸与敌交易,而是符合规则的市场买卖。真正想制裁印度,恐怕更多是利用一个现成的争议话题,把它打造成美国国内政治的出气筒。操作手法很熟悉,逻辑基础很薄弱。
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跟着登场,说印度“不长记性”,被罚还继续买俄油。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暗批印度谈判拖沓。这种合唱,让人感觉不是在处理国际争端,更像是在舞台上排戏。
讽刺的是,这个“戏”的规则本来就是美国自己设计的,现在却怪别人按规则拿好处。翻脸的速度,让人看明白了一件事:在强权逻辑下,制定规则不是为了公平,而是为了方便改口。
对印度来说,真实威胁不是关税单本身,而是它暴露的国际地位局限。即便是被美国拉入“印太框架”的伙伴,也能在一夜之间被扫到对立面。所谓的伙伴关系,往往没有多少安全感可言。
从表面看,这是一场经济摩擦,其实背后是更深的战略博弈。美国要用一记重拳,把俄罗斯能依赖的经济纽带打断,顺便在全球舞台上立威。而纳瓦罗这样的政治人物,只是一个高调配合的嘴炮手。
可他恐怕没想到,给印度扣上的“莫迪的战争”这顶帽子,既压不垮莫迪,也可能让印度加快寻找替代能源伙伴,逐步减少对西方话语的依赖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一切操作看似有章有法,实际漏洞百出。G7价格上限的初衷,本来是维持市场稳定,避免油价冲击全球经济。印度买俄油,正是这种稳定的核心环节之一。如果真因为政治需要去打破它,遭殃的不只是印度,油价波动、运输链震荡,可能会连累所有依赖能源进口的经济体,包括美国自己。
这次冲突,让印度看到了美国手里的胡萝卜和大棒是可以随时互换的。关税和舆论攻击只是手段,核心是让对手失去在关键领域的竞争力。政治逻辑压倒了经济理性,谁都可能是下一个被点名的“麻烦制造者”。
在这样的格局下,印度的反应很有分寸。它既没有公开挑衅,也没有一味示弱。减少俄油进口的同时,去中东找新买家,一方面化解了部分依赖,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弹性,把主动权尽量留在自己手里。
至于纳瓦罗,他的这一出“甩锅印度”能得到多少掌声,很难说。至少在不少观察者眼里,这更像是一次失败政策后的权宜之计,一个找错了方向的政治借口。
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