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组图纸是1932年伪满时期,由日本为长春编制的“新京都市区域规划图”。这组规划图共有七张,全部为彩色,单张尺寸为67x74厘米。如此规模宏大的城市建设规划,显然与当时日本侵略者扶持的伪满洲国政权的建立是息息相关的。这些规划的核心思想无非是“对内彰显民心,对外树立国威”,通过制造繁荣的假象和塑造城市形象,来掩盖其侵略扩张的罪行。而背后更深层的目的,是大规模吸引日本移民,确保其对东北的长期占领。
第一张规划图名为“新京都市建设计划用余地域分配图及二事业第一次施行区图”。在这张图中,中央的红色圆圈代表了规划中的“大同广场”,而位于上方的多条横线则标出了长春火车站的位置。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多处圆形交汇的路口,规划中不仅包括了若干个圆形广场,还有许多放射状的道路布局,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,呈现出一种大气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。图中还通过颜色标明了不同区域,包括建设计划事业的首批实施区域、公共用地、休闲区、轻工业用地、赛马场、重工业区、公园、购物区、军事用地、住宅区和官方用地等,体现了一个多功能的城市蓝图。
展开剩余82%接下来是第二张、第三张和第四张规划图,这些图被统称为“新京都市地域制计划书(附公园系统)”,但有三个不同版本:第一案、第二案和第三案。从图纸内容来看,三个方案在土地使用分配上略有不同,但总体来说,都非常重视城市的景观绿化、住宅建设以及交通设施等方面的建设,特别是适应日本移民的生活方式。这些设计的背后,显然更多是为了提升日本殖民者和伪满政府少数统治者的生活质量,确保他们在这片殖民土地上的优越地位。
这些图纸中,区域划分更加详细。不同的颜色标识了官方用地、学校、军营用地、公园、运动区和其他绿地、商业用地、住宅用地、工业用地、交通用地等多个功能区。在这些规划中,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的意图更加明确——这不仅仅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,更多的是为了打造一个完全为日本人服务的殖民城市。
第五张和第六张规划图被标注为“新京都市计划书”,并分别标记为第五图、第四案甲和第六图、第四案乙。两张图的设计时间分别为1932年11月3日和11月15日。从图纸的内容来看,它们主要集中在长春的路网规划,特别是道路的布局,虽然图中没有具体的图例,但路网的设计体现出一种高度结构化、便捷的交通规划思路,旨在为日后的城市发展奠定基础。
第七张规划图被标注为“新京都市计划记入图”,但同样没有图例和明确的绘制时间。图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园、运动区(黄色部分)、道路、官方用地、学校、军营等(红色部分)。这些规划图的共同点是,通过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,力图打造一个兼具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多重功能的城市,目的显而易见——为日本的统治需求提供便利。
回顾长春的历史,长春的地方设治始于清朝嘉庆五年(1800年),当时设立了长春厅,位置在今长春以南的新立城。但到了道光五年(1825年),治所迁至宽城子。随着列强的入侵,尤其是沙俄和日本的争夺,长春的地理和政治意义逐渐凸显。清末民初,长春成为吉林省的“西部门户”,随着吉长铁路的修建,长春的地位愈发重要。
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,开始加紧对东北的掠夺和统治。至1932年3月1日,日本关东军支持下的“伪满洲国”宣布成立,而长春则被定为伪满洲国的“国都”,随即更名为“新京市”,后又更改为“新京特别市”。此时,长春的城市建设和所有社会活动都处于日本的操控之下。
在“伪满”建立后,日本帝国主义将长春作为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的统治中心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进行开发,推动市区建设,增加移民人口。根据长春市统计局编撰的《奋进的四十年》一书的数据,1932年,长春市区的中国人口为144,195人。然而,同年,随着日本的移民政策,长春市区的外国人口也显著增加。根据顾万春主编的《长春市志·人口志》数据显示,1932年,长春的外国人口共计22,843人,其中日本人有18,380人,其他外国人有490人。
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,城市的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。根据《长春古今政区》一书的介绍,到1932年,长春的城市面积约为21平方千米,包括附属地、商埠地和宽城子等区域。然而,在日本关东军、满洲铁道公司和伪满洲国的合力推动下,长春的城市规划区域达到了200平方千米,包括市中心建设区域和近郊建设区域,展现出一种巨大的扩展潜力。
长春的城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计划用时5年,实际耗时超过5年半,建设面积达到21.4平方千米,预计容纳人口50万;第二阶段耗时4年多,直到1941年底才完成;第三阶段是“新京”百万人口计划,属于远期规划。随着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节节败退,原本雄心勃勃的“新京”建设计划逐渐被迫停滞,最终未能完成。
(本文原创:史说新传)
发布于:天津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